艾灸治感冒完整版马上分享,马上幸福

文章来源:感冒_感冒预防_感冒预防与治疗   发布时间:2016-10-5 21:37:56   点击数:
  

感冒

     感冒是感受风邪病毒而致鼻、鼻咽、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并可蔓延累及眼结膜、鼻窦、中耳、喉、支气管、肺等器官,也可引起咽喉扁桃体周围肿胀。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之分。普通感冒,又称伤风,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是由感受风邪所致。流行性感冒,又称时行感冒,是由感受时邪而得,发病率较高,并呈地区性流行。临床常见证侯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为特征。感冒之症,四时皆可发生,而以春冬季节更为多见。在易感季节,发病率甚高,尤其是流感,每因病毒变异,人群抵抗力低下时更有强烈的传染性,常可引起广泛流行。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由于感受以风邪为主的外邪所致,故感冒俗称“伤风”。当气候突然变化,冷暖失常时,或起居不节、劳累过度、汗出当风时,风邪最易侵袭人体而发病。“风为百病之长”,一般风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首先先伤及肺卫,出现表证。风邪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常夹杂着其他外邪一同侵犯人体,如风夹寒、夹暑、夹湿、夹燥、夹热等。不同季节,风邪兼夹不同时令之气,如冬季多见风寒,春季多见风热,夏季多夹暑热,夏、秋之间的梅雨季节多夹湿邪,秋季多兼燥邪。另外,四季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应寒而反暖,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这种气候突变、寒温失常的情况,也正是风邪兼夹时令之气侵入人体发生感冒的致病因素。   感冒虽属外感时邪而得,但与人体的自身的健康状况不无关系。《内经》中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证治汇补》亦云:“有平昔元气虚弱,表腠疏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人体卫外功能的强弱,禀赋素质的阴阳偏差,是病与不病,或同病而异症的根本原因。      1.风寒型   (1)症状表现: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微热或不热,无汗,鼻痒频嚏,鼻流清涕,鼻塞声重,喉痒咳嗽,痰白清稀,头痛,遍体关节酸楚。舌苔白,脉浮紧。   (2)灸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主要取足太阳、手太阴、督脉经穴。   (3)灸疗处方:肺俞、风门、大椎、列缺、风池、神阙。   (4)随症加穴:①鼻塞者,加迎香;②喉痒者,加天突;③头痛者,加合谷;④无汗者,加大杼。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每日灸1~2次。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日灸1~2次。   ③葱豉糊敷灸:取生姜60g,豆豉10g,食盐30g,葱白适量,将诸药捣碎成糊状备用。施灸时可将新捣制的药糊贴于脐窝(神阙),先用塑料布覆盖,再用纱布固定,最后以热水袋热敷其上。每日可换敷2次。   ④白芥子敷灸:白芥子60g,研成细末备用。敷灸时取细末适量,用鸡蛋清调成糊状,贴敷神阙穴或大椎穴。   (6)方义说明:肺俞、风门疏调太阳经气,散风寒解表邪;大椎为诸阳之会,为解表退热要穴;列缺为手太阴络穴,擅长宣肺气;风池为阳维、足少阳会穴,阳维主阳主表,能疏解表邪,止头痛。风寒一去,则感冒诸症自除。   2.风热型   (1)症状表现:发热较高,稍恶寒,鼻塞流浊涕,咽痛喉痒,咳嗽痰黄,多汗,口干欲饮,头痛而胀。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咽红或乳蛾肿大。   (2)灸疗原则:疏风清热解表。以取手阳明、督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曲池、合谷、大椎、外关、尺泽、神阙。   (4)随症加穴:①鼻塞涕多者,加列缺;②头痛甚者,加风池。   (5)灸疗方法:   ①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采用提插泻法,然后针上加灸,每穴2~3壮。   ②薄荷敷灸:取薄荷、荆芥、淡豆豉各10g,共研细末,水调或蜜调成糊状,贴敷大椎穴或神阙,纱布固定。   ③避瘟散敷灸:取绿豆粉g,白芷30g,生石膏g,滑石30g,麝香3g,甘油45g,薄荷水36g,先将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再兑入后4味药,调匀密贮备用。敷灸时将1g药粉用冷水或白酒调膏,分别敷贴于囟会、太阳穴上,以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5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合谷、曲池分别为手阳明原穴和合穴,手阳明与手太阴相为表里,二穴合用清热疏散表邪;大椎属督脉,亦能解表退热;神阙属任脉,能“主治百病;外关为手少阳之络,通于阳维,能疏风清热;尺泽为肺经合穴,能清肺热。诸穴配用共奏疏风清热之功。   3.体虚型   (1)症状表现:经常鼻塞流涕,恶风寒或发热,头痛鼻塞,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色少华,饮食不香,舌质淡,脉濡;或形体消瘦,午后发热形寒,咽痒咳嗽少痰,痰白,头昏心悸,纳呆,舌质红,脉细数。   (2)灸疗原则:益气解表或益阴解表。常用背俞穴,任脉及足阳明经穴。   (3)灸疗处方:肺俞、膏肓俞、气海、足三里、太溪。   (4)随症加穴:参考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处方,根据病情选用。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   ②针上加灸:每次取2~3穴,针用补法,然后加灸。每穴灸3~4壮。   (6)方义说明:肺俞为肺气聚集转输之所,肺合皮毛;膏肓俞为治虚劳之要穴。灸肺俞、膏肓以培补肺气,灸气海、太溪以充脾肾之气,加之足三里健脾胃、养阴血,再结合疏解表邪之穴同用,感冒自会康复。   感冒辨证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症型取穴配穴灸法施灸量   风寒型肺俞、风门、大椎、列缺、风池、神阙。鼻塞者,加迎香;喉痒者,加天突;头痛者,加合谷;无汗者,加大杼。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每日灸1~2次。   艾卷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葱豉糊敷灸每日换敷2次。   白芥子敷灸   风热型曲池、合谷、大椎、外关、尺泽、神阙。鼻塞涕多者,加列缺;头痛甚者,加风池。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每穴2~3壮。   薄荷敷灸   避瘟散敷灸每日敷灸1次,5次为1疗程。   体虚型肺俞、膏肓俞、气海、足三里、太溪。艾卷温和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   针上加灸每穴灸3~4壮。

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

咨询交流

如何







































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zjdwj.net/gmzc/1281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