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药切克闹,熬药方法来一套。
这是橘井乐的第8篇推送
“医生,为什么我喝了这几付药感觉效果不佳呢”
“你是怎么熬药的呢?”
“哎呦熬药很简单的啦,每次要喝前往药罐里加水熬了喝就行了撒。”
“我觉得药全喝下去才有效,所以我把药直接研成粉冲水喝”
......
中药汤剂是我国中医药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在防治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仍为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常用剂型之一。该剂型组方灵活、随症加减,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同时制备简单易行,一般以水为溶剂,价廉易得,还具备液体制剂的优点,即内服后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所以对人体急、慢性病均适宜。
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剂,虽药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火候失度,则药无功。”
清代名医徐灵胎也说过:“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与必无效。”
所以呢,药效好不好,煎服法很重要!!!
炎炎夏日,今天用官方方法来给大家熬上一锅清凉解暑的清暑益气汤好啦!(注意!!!只是举个栗子并不会真熬~~~)
熬药步骤
1
选择熬药器皿
李时珍说:“煎药并忌铜铁器,宜银器瓦罐”。
熬药最好用砂锅或者陶瓷锅,传热性均匀、缓和、性质稳定、价格低廉。
其次是搪瓷锅、不锈钢为宜。
禁用铜、铁、铝等器具,易与一些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举个栗子
2
选择用水
煎药用水一般宜选用少含矿物质或其他杂质的饮用水,目前所常用的是自来水、蒸馏水或纯净水为宜。根据医嘱,也可酌加适量的酒或醋等混合煎煮药物。
3
加水
用水过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尽”,使有效成分不易被完全煎出并易干糊;用水过多,虽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汤液量过大,不宜病人服用。
加水量的多少应根据饮片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因素,如煎煮花、叶、全草类及其它质地轻松的药材,其用水量较多;煎煮矿物、贝壳类及其它质地坚实的药材,其用水量较小。
常用加水方法是将饮片置煎锅内,一般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度,第二次煎煮可超过药渣表面1~2cm为度。
4
浸泡药物
为了充分发挥中草药的治疗作用,在煎熬前先用凉水浸泡30-60分钟。这样能逐渐使药材湿润,其植物细胞容易膨胀和破裂,有效成分就容易渗透并溶入水中;同时,浸泡本身就是有效成分的渗出过程。
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和季节而定。一般对花,全草等质地疏松类药材的浸泡时间为20~30分钟。对根、种子,果实等结构紧密类药材的浸泡时间为60分钟。夏天气温高,药材浸泡时间可缩短,冬天气温低,浸泡时间可延长。但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药物的腐败,导致药效的改变。
5
煎煮
煎煮时间一般来说一般药第一煎于煮沸后30分钟,第二煎于沸后25分钟;解表药第一煎于沸后20分钟,第二煎于沸后15分钟;滋补药于沸后60分钟;第二煎于沸后50分钟。煎煮时间,均以药液沸腾开始计算时间。
火候俗话说:“十分药力五分煎,不会煎煮白花钱”。根据各类药物的性质不同,煎药火候也有区别,应灵活掌握。
①对质地疏松或含芳香类挥发性成分较多,或药物成分容易煎出的药,宜用武火急煎;
②矿物、动物贝壳、植物根茎等质地坚实或不含挥发类药,或用于补虚而成分又难于煎出的药,则宜用文火慢煎,以便煎透,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③一般认为,解表药煎煮,宜武火速煎,使“气足力猛”,药力迅速;一般药煎煮,宜先武火后文火煎煮,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成分;滋补调理药煎煮,开始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
④煎煮汤药一般在未沸前用武火(大火),待煮沸后用文火(小火),以免水分迅速蒸发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煎药过程中应随时搅拌。
药量第一煎药以~ml为宜,两煎所得总量为~ml。因故服药有困难者酌情减少。
▲不要用开水煎熬中草药有效成分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如用开水煎熬,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成分突遇高温会产生凝固现象,细胞反而不易破裂,有效成分就会保留在凝固体内。
(当然具体煎熬方法听医嘱噢~)
6
特殊煎服法
因为药材理化性质和临床功用不同,中药并不能“一锅熬”,有些药材需要特殊煎服。
先煎贝壳类、矿物类药物、滋补药等,因质艰难煎出味、均应先煎。待煮沸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如石决明、生牡蛎、生龟板、生龙骨、生石膏、磁石、鳖甲、何首乌、黄芪等。
后下芳香、解表类药物,其主要有效成分易挥发丢失,一般宜在其他药物将要煎好前10分钟放入。如藿香、佩兰、薄荷、茵陈、砂仁、蔻仁、苏合香等。
包煎对粘性或粉末状药物,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部不良刺激,均应用布包好,再放入药锅一起煎煮。
如旋覆花、车前子、灶心土、滑石、青黛、海金砂等。
烊(熔)化久煎易粘锅,焦者或胶质粘稠度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可在其它药物煎好澄出药汁,再加入此类药物,加热熔化后服用。
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饴糖等。
另煎有些贵重药物为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耗损,需另煎。
如人参、西洋参、玳瑁、羚羊片等。煎好后再于汤剂合并服用。
冲服某些比较贵重药物、细料药、量少的药物。
如三七、朱砂、牛黄、犀角、熊胆、元胡粉等应研成细粉,随汤冲服。
7
取药汁
药煎好后,要趁热滤取煎液。溶解是个动态平衡过程,温度降低后,有效成分又会反渗入药渣内,影响实际用量。
为了保证药液的有效成分,可以采用绞榨取汁的方法。实验表明绞榨取汁的有效成分相当于原方含量的1/3。
8
服药
时间
病在上者,如眼病、咽喉病等宜饭后服药;
病在下者,如肝、肾病,宜饭前服;
补益药宜饭前服用;
发散药亦饭后服;
驱虫药、攻下药宜清晨空腹服;
治疟药宜寒战前2小时服;
镇静安神药、缓泻药宜睡前服;
调经药一般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
急病服药时间不拘。
服药温度
一般汤剂宜温服,温服可和胃益脾,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解表药、寒症用药宜热服,以助药力发挥;
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凉服,凉血止血药宜冷服。
服药次数与服药量
一般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小儿酌情增减。
在紧急情况下可采用1次顿服法。
如遇特殊情况,也可1日服2剂或多剂以增强药效。
对呕吐病例可采取少量多次服或稍加姜汁同服或冷服,以免服后呕吐。
小儿可采用频服法,咽喉疾患宜频频含咽。
服药禁忌
患者在服药期间,需讲究饮食禁忌,少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饮茶等,多食粗粮之食,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与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赵玉清.再谈中药煎服法[J].首都食品与医药,,6:68-69
李春杰.中药汤剂的煎服法[J].中国药师,,2(5):-
李秀英.吴国荣.中药汤剂煎服法与临床疗效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2(13):-
张静楷.重视中药煎服法提高汤剂质量和疗效.[J].中成药研究.,2:1-5
所以,熬药其实是技术活啦,并不是直接加水或者研成末就可以收到成效的。医院药店都有中药代煎服务,但是自己花时间精力熬一锅香喷喷的中药,没准药效更好噢~hhh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