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风邪兼燥治宜疏散风邪

文章来源:感冒_感冒预防_感冒预防与治疗   发布时间:2014-3-2 9:35:38   点击数:
  

感冒,伤风,外感表症。别名:普通感冒

定义及释义

感冒是由鼻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引起的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 因

中医病因

感受风邪: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而风性轻扬,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侵袭人体,先入肺卫。体虚邪凑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感风邪。亦有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致脾肺气虚;中虚卫弱,不能输精于肺,肺气虚则不能输精于皮毛,致表卫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风邪而发病。亦有素体阳虚、阴虚或病后、产后调摄不慎阴血亏损,复感外邪而发病。

西医病因

感冒最主要病原为鼻病毒(rhinovirus),该病毒属小rna病毒科鼻病毒属,直径约15~30nm,无包膜的20面体球形颗粒。外有蛋白衣壳,由vp1、vp2、vp3、vp4种。4种多肽组成,核心为单股线型rna,大约编码7500个核苷酸。人鼻病毒已发现的血清型超过120种,某些动物鼻病毒也能使人感染发病。成人感冒约有20%~50%由鼻病毒引起。

除鼻病毒外,人冠状病毒(humancoronavirus)、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virus)和腺病毒(adenovirus)等,也是普通感冒较常见的病原。冠状病毒、rsv和副流感病毒均为有包膜的rna病毒,冠状病毒和rsv仅有1个血清型;副流感病毒则有1、2、3、4型,约有20%~30%的普通感冒是由这些病毒引起,且在四季均有发病,秋冬季较为多发。腺病毒则为dna病毒,共有42个血清型,在我国,与人类呼吸道感染有关的多是1、2、5、3、7、11型,约占普通感冒的3%~7%。

流行病学

常年发病,冬末春初多见。

成人平均每年患由鼻病毒所致的感冒1次左右,小儿则高达3一4次。

病人与带病毒者是传染源。通过飞沫或手传播。鼻病毒感染后中和抗体持续不久,因此免疫力短暂。

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存在于急性期病人和带毒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经过气溶胶向周围人群传播;或因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手帕、毛巾、玩具),经手→鼻或手→眼途径感染和传播。

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在其粘膜上皮细胞和周围淋巴组织中增殖致病。一般病毒侵入部位即是致病部位,多数无病毒血症,故称“表浅性感染”。但所产生的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作用。病毒在上呼吸道粘膜细胞内增殖、播散,导致粘膜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粘液分泌增加,上皮细胞坏死,纤毛运动障碍。而这些病变一般仅限于上呼吸道。少数情况下,可能延及下呼吸道,致使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上皮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发生出血性坏死和脱落、肺间质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破坏又使其对细菌性继发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而容易合并细菌性感染。

病机探微

感冒、流感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祖国医学属“表证”和“外感热证”。病邪侵入人体,先从肺卫开始,风蒸之邪多从口鼻而入;风寒之邪则多从皮毛而入。其认识素有“伤寒论”和“温病论”两种,初期病位于表(肺卫)按“伤寒”(六经)则属于太阳经表证(表热);按“温病”,(卫、气、营、血、三焦),卫分相当于人体的肌表、皮肤、上呼吸道、头部,故称“温邪上受”即“卫分热证”。是温病的初级阶段,亦相当于“伤寒”的“表热”。太阳经俞不利,卫气与之抗争,卫阳之气不能畅于外,故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疼咳嗽等肺卫之证。太阳经络邪阻不舒,则头痛身重,关节酸痛。肺主皮毛,上通于鼻,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上逆则咳嗽;鼓邪外出则喷嚏;邪逼液出则流涕。咽喉属于肺系,受风寒则痒,热郁则痛。若正不胜邪,内侵胸胁、肺胃,则谓“气分热证”,亦相当于阳明经腑证和里证。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 证:

1.风热型: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有汗,口渴,咽干且痛,小便短赤,苔薄黄,脉浮数。

2.风寒型:恶寒重发热轻,身痛较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稀,四肢酸楚,苔薄白而润,脉浮。

3.兼证

(1)夹湿:身热不扬,头晕目胀,四肢困倦,骨节痛重,苔白腻,脉弦滑。

(2)夹暑:除见风热及夹湿之症外,虽汗出而身热不解,心烦,尿赤,苔黄腻,脉濡数。

(3)夹燥:除见风热之症外,鼻干唇裂,口舌生疮或干咳无痰,舌质赤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西医诊断

诊 断:由于鼻病毒的血清型太多,且多种病毒可导致普通感冒,因此病原学检查不切合实际。

病 史:潜伏期2天左右。

症 状:常以咽部干痒、疼痛为起病的早期症状,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体温在38℃左右,伴有乏力、畏寒、头痛胃纳不佳、便秘等全身症状。随即出现喷嚏、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

体 征:

鼻分泌物初为稀水样,量较多,2~3日后变得粘稠,呈微黄色。可有流泪及结膜充血,咽部干痒、微痛,或有声嘶干咳,见咽部充血及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部分病人伴发口腔粘膜溃疡及唇边疱疹。

实验室诊断:细胞学检查鼻咽部吸取物沉渣或鼻咽拭子涂片,采用姬姆萨或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检查可发现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坏变(简称ccp)及细胞浆或胞核内包涵体(嗜酸性或嗜碱性)。

血象在急性期,一般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有减少,分类比例正常或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少数病人在病初1~2日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例增高,数日内迅速降至正常或偏低。

预 后

普通感冒和单纯型流感预后良好。流感病毒肺炎或(和)继发细菌性肺炎,发生在婴幼儿、孕妇,原有慢性心肺疾患和老年患者预后较差,可能因心衰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与流感相关的reye综合征,病死率高。

并发症

可因继发细菌性感染,发生鼻窦炎、中耳炎、局部淋巴腺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急性发作。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1.风热型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泄热。以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贯众、淡竹叶、牛蒡子、鲜芦根、桔梗、芥穗、薄荷、甘草)。

2.风寒型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以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羌活、桔梗、川芎、白芷、葛根)。

3.风兼暑湿治宜疏散风邪,清暑利湿。以藿香正气散(藿香、苏叶、白芷、桔梗、半夏、茯苓、白术、陈皮、生姜)或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扁豆花、佩兰、藿香、厚朴、六一散)。4.风邪兼燥治宜疏散风邪,清肺润燥。以桑杏汤加减(桑叶、杏仁、沙参、川贝、豆豉、栀子、薄荷、山豆根)。

中药:

1.鲜葱白5节、生姜5片,水煎服。

2.通宣理肺丸:每服1~2丸,日服2次。

3.感冒清热冲剂:每服1~2包,日服2次。(以上适用于各型感冒或流感初期)

4.藿香正气丸(水丸),每服6g,或藿香正气水每服10~20m1,日服2~3次。(适用于暑湿型外感)

5.其它尚有板蓝根冲剂、重感灵等。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1)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及口腔清洁。

(2)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如阿斯匹林、鲁米那、安定等。不必应用糖皮质激素。解热药用量要适当,以防大汗淋漓甚至虚脱。持续高热或频繁呕吐饮食不佳者,应适当补充液体。

(3)咽喉炎症较明显,或干咳较重时,以生理盐水雾化吸入(重者,在溶液内加入可的松20mg/100ml),每日3~5次,每次15分钟。

2.抗病毒治疗

(1) 病毒哩(virazole):有较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各型流感病毒、rsv、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可根据病情选择给药方法:①局部用药,病毒唑溶液(2~5mg/m1)滴鼻每2~3小时1次,或雾化吸入每日3~4次。②全身用药,病毒唑口服(每日1000mg,分2~3次);静脉滴注(每日10~15mg/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内,分2次缓慢静滴)。疗程3~5日左右,早期应用效果较好。

(2) 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甲基金刚烷胺(rimantadine):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金刚烷胺每日200mg(小儿4~5mg/kg)分2次口服,疗程3~5日。有口干、头晕、嗜睡、失眠、易激动和共济失调等副作用。甲基金刚烷胺抗流感病毒活性较金刚烷胺约高2~4倍,副作用较少,用量为每日100~200mg,分2次口服。

(3)α-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效应,可采取雾化吸入、喷雾或滴鼻等方法局部应用。

3.抗菌治疗对未合并细菌性感染者,一般不予抗菌药物。急性渗出性咽炎,如不能排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及时留取咽拭子培养之后,可予以青霉素治疗,然后再根据培养结果和病情变化加以调整。

其他治疗

病情轻者,选用1、2种中成药或中西药复合制剂或以简易验方治疗。病情重者,按辨证分型服用汤剂,同时加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高热惊厥者加用解热镇静剂;咽喉炎症较重者,予以雾化吸入。合并细菌性咽炎或肺炎者,应针对病原选用抗菌药物。

白癜风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hzjdwj.net/gmcs/17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