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的日夜温差较大,幼儿在室内外该怎么穿衣服才好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它符合了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这里“秋冻”的具体含义是指秋季到来以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应有意识地让身体适当“冻一冻”,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以备安然过冬。
从现代医学来看,“秋冻”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能够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对孩子安度冬季有益。虽然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但对儿童来说,体温调节功能有待完善。所以不能单纯地强调“冻”,即使秋冻也要从耐寒锻炼开始,逐步进行。当然,根据中医观点,儿童一般是阳气偏旺之体,如果过暖则会助长阳气而消耗阴液。
由于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不强,所以在忽冷忽热间比成人更易染病。不过,耐寒能力是可以通过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而得到提高的。应从秋天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耐寒锻炼,让孩子有暴露于冷环境的机会,比如,不要穿得过于厚实、严密。过早或过度的保暖,使身体容易出汗,也容易着凉。
穿衣法则宝宝舒适的外在温度是26℃,我们把衣服的类型和保暖温度做个大致归类,根据“穿衣温度=26℃-室温”的公式,妈妈就可以随时掌握宝宝的穿衣法则了
穿衣温度对照
◆较厚羽绒服相当于9℃
◆薄款羽绒服6℃
◆厚羊毛衫4℃
◆棉背心4℃
◆抓绒衣服、薄外套3℃
◆厚棉毛衫2℃
◆薄棉毛衫1℃
穿衣公式举例如下:
◆如今天的温度为22℃,则穿衣温度=26-22=4=1+3=2+2,那么给孩子穿一件薄棉毛衫(1℃)+一件抓绒衣服或薄外套(3℃)即可。或者两件厚棉毛衫即可。
◆如夜间的温度为10℃,则穿衣温度=26-10=16=6+4+4+2,可以给孩子穿一件薄款羽绒服(6℃)+厚羊毛衫(4℃)+棉背心(4℃)+厚棉毛衫(2℃)。可根据家里的衣物随时搭配,只要让孩子的穿衣温度是26℃与室温之差即可。
另一种简单的添衣法则:
◆在美国,有个最基本的添加衣服的准则就是看月龄、看体重。一般而言,3个月之前的小月龄宝宝穿衣比大人多一件,3个月后的宝宝穿衣比大人少一件。这是根据月龄划分,但同时需要参考体重,有的宝宝体重偏低,身体上没有太多体脂肪来保暖,这时就需要父母摸宝宝颈后判断冷暖,来灵活调整。
穿衣指数还要考虑到宝宝的运动状态:
以上穿衣指数,还要根据孩子的运动量来加减,若孩子处于奔跑、运动状态,则要酌情减少衣物。
宝宝秋冬季节最好穿松软、透气、肥大点的衣服,避免宝宝运动过多,产生疲劳。
疲劳时细菌易侵入体内,有的孩子白天玩得很欢,到了晚上就会出现发烧症状。
饭后两小时带着宝宝适当活动,可提高宝宝的免疫力。
儿童秋季穿衣应掌握的原则怎样让儿童“秋冻”,如何为其增减衣物呢?专家强调,要遵守背暖、肚暖、足暖、手暖、头凉、心胸凉的原则。(一)背暖保持孩子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发生。但不可“过暖”,否则背部出汗多,易因背湿凉而患病。(二)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三)足暖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四)手暖手暖无汗为标准。妈妈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实际的气温变化和感觉,有计划地给孩子增加衣服,以不出汗,手脚不凉为标准。穿得过多,不但会影响孩子自身耐寒锻炼,还会让孩子更容易患上感冒等疾病。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体温一般会比老年人和成年人高。(五)头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所以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六)心胸凉孩子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肺为华盖”,肺就像两片叶子,它正常撑展,才能发挥吐故纳新的功能。(七)薄厚衣服搭配着穿孩子活泼爱动,经常是不动的时候穿合适了,可玩一会儿就会满头是汗。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妈妈孩子多穿几层薄衣服,以此代替一件厚衣服。而且,薄衣服之间的空隙,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这样孩子玩热了,脱去一件外衣,但里面2—3层的内衣也可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待孩子不玩时,可以再穿上外套,既不影响活动,又不会着凉,一举两得。要注意循序渐进的过渡孩子穿衣加减法的总体原则是根据环境气候的改变,做到及时加减和局部加减。原则是要让幼儿适应冷刺激,但是对于平时爱感冒的孩子则要注意循序渐进。
注意早晚温差大的时候,需要根据温差的变化及时为孩子添加或减少衣服。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以备安然过冬。
—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