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诊治的两例发热患者,很值得中医学习者深思,对无中医背景的老百姓也很有帮助,故写出和大家分享。
案例
第一例患者5岁女孩,因每晚于11点发热三天来就诊,医院诊治过,服方药为小柴胡汤加桂枝汤,无效。
经我望、闻、问、切(脉诊为主)诊断为外感湿邪,遂予以藿香正气汤加减,当晚无发热。
另一例东莞朋友家男童,学校春游回来后发热,经当地医生诊治热未退。
朋友要求我电话遥控开方,此中医之忌讳,中医必须见面诊治。
此朋友夫妻二人及孩子均是我的老病人,对他们的体质我很熟悉,加之广东春节后气候湿浊较重。
在朋友强烈要求下,遂嘱朋友买藿香正气丸试试,并嘱咐按说明书的量吃两次,若烧没有退的迹象,说明不对证,就停药。
十分钟后朋友打“张医生,药店说藿香是治腹泻的,不是退烧的,药还买吗?”我说:“买!”两小时后朋友打电话来道谢说“烧已退”。
解疑
疑问:小柴胡汤明明是退烧药,烧没退;藿香正气丸是治腹泻的,烧却退了?
这两个病案让我医院进修时的一个病例,患者因发热十余天未退而会诊,从治疗记录中看到患者用过桑菊饮、小柴胡汤、桂枝汤、白虎汤、藿香正气汤、补中益气汤,青蒿鳖甲汤、四逆汤,也就是说中医常见病机有发热症的方都用过了,无效。
好,这就有个问题,中医有退烧药吗?答案是“没有”。
中医能退烧吗?答案是“能”。
这矛盾吗?不矛盾。
中医不是解决症状的,而是去除病机的,产生症状的病机去除了,症状自然就消失了。
面对一个发热的病人,我们的处理重心不是退热,而是通过精准的诊断得出发热的病机。
是外感还是内伤,外感辨清是风、热(火)、寒、湿、暑、燥的不同或兼杂,内伤辨清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关系、有无病理产物等,然后有的放矢,对证下药。
而不是根据症状“试”方,试遍方药有效不知为何?无效更不知何去何从?
有医生马上会说:我不是针对发热症状的、是辨病机用药的,但无效。这又是什么问题?病机是治疗的靶点,而诊断能力是好疗效的前提。
因此,即使有病机但你的诊断不精准,疗效也会去之千里。
医生
张玲梅医师
内科
简介
中医学博士,现执教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梅清中医学堂创办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5年、教学工作15年。从医二十余年间一直潜心研究中医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教育的关系,近十年主要专注于脉学的实践教学及脉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研究,并因此创办了梅清中医学堂,学堂主要以教授脉学实践为核心。
擅长
临床擅长凭脉辨证施治、针药并用治疗失眠、难治性咳喘、痤疮、月经不调、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
出诊时间
每周五下午,固生堂广州五山分院
注:文章配图来自rf.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