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医案分享
马某,男,2岁10月,年3月15日初诊。
其母代诉:发热2天。
现病史:近1年来,感冒咳嗽屡屡发作,动辄用西药抗菌消炎,甚至住院治疗,但体质越来越差,每次感冒常缠绵多日不愈,几乎就没有好几天就感冒发烧,家长十分苦恼。2天前患儿不慎受风,当晚即发烧(37.8C),未予以特殊治疗,遂来诊。现发烧37.5C,余无不适,精神食纳二便均调。
查:扁桃腺II度,略红,双肺听诊音清,手足温,舌淡红,苔薄白,指脉淡紫。
中医诊断为风温,证属郁热外越。
治宜辛凉解表,透邪外出。方用银翘散加减:
银花5g,连翘3g,桔梗3g,豆豉3g,淡竹叶3g,薄荷(后下)3g,牛子3g,桑叶3g,荆芥3g,生甘草3g,2付,水煎服。
3月18日,诉热退,巩固2付。
该患儿在后来多年中,只要一出现感冒咳嗽发烧等,就赶来我处用中医调理,体质逐渐增强,感冒次数也越来减少。
体会
患儿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因而冬伤于寒,病邪伏藏于内,蕴而化热。本次发病,在春季阳气回升的条件下,使郁热内伏外发而病。
病发初春,发病时即见里热之象,而无流涕,咳嗽等肺卫表热证,可证本病是温热病邪郁伏而发。如晋代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所说:“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中说:“是以寒气之中人也,其重者即时成病,即冬令之伤寒也。其轻者微受寒侵,不能即病,由皮肤内侵,潜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乏化之升降流通,即能暗生内热,迨至内热积而益深,又兼春回阳生触发其热,或更受外感以激发其热,是以其热自内暴发而成温病,即后世方书所谓伏气成温也。”
由于邪气郁结于内,故应该遵循《内经》“热郁发之”的治疗原则,治疗上,就应该以辛凉解表为法,以给邪出路。方用银翘散化裁,方中薄荷、豆豉解表透邪,荆芥辛散以助发表透邪;牛子、甘草、桔梗轻宣肺气,疏风泄热以止咳利咽;连翘、银花,竹叶,桑叶辛凉清解以透热。诸药轻清上行之品,专在宣散邪气,不犯中下二焦,故能祛邪而不伤正。
应该提出讨论的是,小儿外感热病,最忌寒者热之,而用清热解毒的之品,也不能过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副作用多见腹泻、胃痛、恶心、呕吐,这就是抗生素性味寒凉的铁证,输注或服用寒凉之品才会伤脾败胃,引起这些副作用!),更不能动辄输液打吊瓶以冷水浇灌,以免逆其生生之气,伤及正气,冰伏寒凝邪气,使病程延长,甚则邪气不散,引发扁桃体炎、气管炎、哮喘、鼻炎、消化不良,甚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等等。这里提出来和各位同道、家长讨论,有不对的请多多批评指正。
(提示文中方药供学术交流使用,擅自使用后果自负)
中医名人名言录
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仁宁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