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六腑”是指:胃、大、小肠、胆、膀胱、三焦,共同的功能,为“泻而不藏”,通过食物、药物,使其功能正常即是补。
现在有人动不动就是人参、虫草、海参、鹿茸、某某药酒等,以求补益,达到健康、延年益寿、有病祛病、无病健身,这与健康的理念相悖,误食误补,导致阴阳平衡被打破,反而导致疾病或加重病情。本人就下述一些疾病,由腑气不畅导致气血失调的影响,谈谈个人的一窥之见,供大家参考。
我的观点一、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TIA,脑卒中等),如果腑气不畅,大便干结或粘滞不爽、后重感,这种粪便恶臭、粘滞、粘便池,可导致腹压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我们经常说的,听到的便所出事儿。这种疾病,往往是只注意避免情绪大幅波动,而忽略饮食指导、调畅腑气所致。应注意以低盐、低脂饮食,少用大料、肉桂等调味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应富含维生素C、纤维素,而利于肠蠕动及消脂,以及餐后散步、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达到排气排便,保持腑气通畅、气血调和。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去肠油、降血脂,从而使脂肪肝、高粘滞血症改善,使血压稳定或处在下降通道中,从而使靶器官受累降低,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再发作。同时服用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清利湿浊的中药汤剂,对降压、降脂,预防脑中风均有益处。二、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肠癌以及术后,必须调畅腑气,使上至口腔、食道,下至肛门直肠,这条管线必须通畅,胃气以降为顺,嗝逆、嗳气是反流性胃炎,食道炎的重要原因,中医以降逆、合胃、促进排气下行为顺,可根据张仲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
辨证用药,并指出痞证、结胸病等中医诊断,用苦降、辛开、甘调、和解之法,用于胃肠功能的调整,著名的五泻心汤即此意,气血调和、腑气通畅,肿瘤细胞就呆不住了,腑气不畅、便秘,使胆汁、胰液等消化液排出不畅,也易引起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肝囊肿、肝血管瘤、胰腺炎的发生及加重。对胃癌、肠癌,术后并发症,如不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胀气、吻合口炎、溃疡等,均可根据中医“调畅腑气、以通为顺、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的理论,予以调整。胃肠病饮食应以稀粥为主,有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少食多餐,烧心,吞酸,可酌加食用碱于熬粥中以中和胃酸。
三、青年痤疮、脂溢性皮炎、脱发、神经性耳鸣、耳聋、咽炎反复发作,下部常尿路感染,痛经、带症、尿频、小便黄,甚则失眠、健忘、焦虑等疾病,多于湿浊内蕴、上扰下注所致,多半腑气不畅,大都以嗜食膏粱厚味,生活无规律,心理压力大,精神因素所致。腑气不畅,导致气血凝泣,或误补均可导致上述症状加重。在中医辨证治疗同时,忌食辛辣厚味:烧烤、火锅,咸鱼,虾酱等发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萝卜、木耳等,多室外运动,少玩手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综上所述,调畅腑气还有很多方法,如食疗、药膳、针灸等,医院配有相关科室。腑气不畅导致的疾病很多,不一一赘述。调畅腑气体现了《黄帝内经》“治未病、重预防”为主的思想结晶。《黄帝内经》云:“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胆主决断,升发之机,”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投入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
======医院=====
医院公众平台账号:神谷中医
咨询
官方网址: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