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廉吏故事张文瓘昌乐世泽垂千古

文章来源:感冒_感冒预防_感冒预防与治疗   发布时间:2021-9-26 20:03:10   点击数:
  最好的中医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公元年,即隋炀帝大业元年,在唐魏州昌乐(今南乐)的张宽村,是日,祥云缭绕,燕雀啾啾,正在这个时候村东张府传来了婴儿的哭声。不,好像是笑声。张府喜添贵子,举家自然是其乐盈盈,无不争相观看。说也奇了,这婴儿刚出娘胎,竟然二目圆睁,炯炯有神,东瞅西看,似在观赏他刚刚来到的这个世界,而且小手含在嘴里,似哭、似笑,呜哇哇又是像在说话,众人无不唏嘘。时,张府的管家张子厚,展目一望,大为惊奇,随口赞曰:“此子非常人也,将来必成大器!”遂起名“文瓘”,赐字“稚圭”。说文解字,其“瓘、圭”二字均为“美玉”,“文瓘”、预示他将来定成为文中之宝;而“稚圭”,却寓意是娇嫩的宝,此子之才永远年轻。那张子厚本是个私塾的先生,满腹经纶,学识颇丰,又精通相术。经他这么一说,众人全当是吉言,谁也不十分经意。不料这张子厚又说出一番话来,却令人始料不及。

说毕,抱起文瓘就走。尽管家人有些不情愿,奈张子厚已立下了死誓:“不把这块玉雕琢成上好的珍品,宁可割喉断项。”盼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况张子厚的才华众所周知,又有这么大的把握,也只能依他。

要说神,这小文瓘真是神了。百日大贺,张子厚把文瓘抱了出来,当着众人,文瓘竟然会喊爸妈,众人无不惊奇。6个月会爬,8个月会跑。1岁上会背《百家姓》,两岁时倒背《千字文》。到了5岁上,《四书》、《五经》之大意,竟能解释的头头是道,真乃“神童”也。

隋大业三年(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大业十二年(年),张文瓘参加县试,12岁锋芒初露,中得生员(秀才),惊动县衙,县令亲自为他披红戴花,并赐高头大马,要沿街炫耀三日,以彰显地方殊荣。岂料第一天就被他的恩师张子厚当街从马上把他揪将下来,扯去披红,强拉回家,不由分说一顿戒尺,只打得张文瓘双手红肿,疼痛难忍,还不允许小文瓘啼哭,否则还要继续打。

小文瓘满腹的冤屈,不知就里,还要埋头做文章。几天后张子厚忧郁成疾,卧病不起,父母领文瓘前来探视,张子厚老泪纵横,意味深长的对文瓘又说出一番话来:“稚圭呀,老师打你,打在汝身,疼在吾心。你小小年纪,中了的芝麻粒大的秀才,竟然如此炫耀,日后岂能干得大事?”文瓘扑通一声,双膝跪地:“老师,学生错了。”

张子厚问:“错在哪里?”“我不该刚取得一点小小成绩就得意忘形。”

张子厚点了点头:“是啊,自古谦者自进,傲者自退。做人的道理莫过于树人,树己,先树德。有德者,方为人杰。有才无德,枉读圣贤,乃人渣也,最终要遭万人唾骂。”文瓘频频点头。张子厚干咳了两声大口喘着粗气,小文瓘急忙站起,为老师捶胸。张子厚紧紧抓住文瓘的小手,老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稚圭,老师恐怕教不得你了……”

“老师……”张子厚吃力地摇摇手,不让文瓘打断他的话,然后接着说:“你记住我一句话,当今隋朝,气数已尽,炀帝荒淫,臣僚腐败,不是你崭露头角的时候。望你万不可涉身仕途,以免自毁前程。眼下你要做的,就是以孝为先,善莫大焉,你要好自为之。”说完,双眼缓闭,与世长辞,享年96岁。小文瓘一声长嘶:“恩师—”泪如泉涌,哀痛不已。

三日后,举行葬礼,小文瓘披麻戴孝,嗓音嘶哑,哭之无力,几次昏厥过去,众人无不抹泪。入葬后,在坟前搭一菴棚,餐不回家,夜不归宿,终日以诗文相伴,苦读圣贤,守孝三年。

唐高宗武德二年(年),张文瓘被昌乐授予“孝廉”。守孝期满,回家后孝敬父母,尊兄爱弟,并勤奋攻读,从不懈怠,邻里无不竖指,誉满一方。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公元年),张文瓘通过明经科考,

文章拔萃,被录用,补做并州参军,从此步入官场,在唐朝伴随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两代皇帝,度过了长达51年的仕途生涯。

当时,英国公李勣为并州长史,他协助李勣料理军政要务,无不得心应手。李勣以深厚的礼遇相待,并曾经感叹地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吾焉能比乎!”

一日,李勣升迁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分别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给文瓘。文瓘心中甚为疑惑,于是不得不向李勣请教。李勣付之一笑:“年兄切莫猜疑。像他二人,一个做事太过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把佩刀赠给他,提醒他遇事要果断,似快刀斩麻,不可犹豫。一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我把玉带赠给他,寓意把他捆绑起来,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的才华和品德,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还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呢?”

自此以后,李勣就极力推崇引荐张文瓘。不久,张文瓘又升迁为水部员外郎。当时张文瓘的兄长张文琮是户部侍郎,按照当时的为官制度,兄弟不能同时在朝廷为官,张文瓘调出京都任云阳令。多次授官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升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跟李勣同任宰相。不久知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养厩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斗胆进谏说:“身为王者,若要受人尊崇,莫过于体恤黎民百姓,一旦安逸就只顾奢侈,辛劳者就会有怨言,导致官逼民反。昔日的秦、汉,置少数民族而不顾,广泛征讨苛捐杂税,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室与墓葬,致使民愤鼎沸,义军磨刀霍霍,到了秦朝二世,一个诺大的秦朝就灰飞烟灭,土崩瓦解了;汉武帝末年,连年灾荒,百姓人口减半,江山动荡,国乱不可终日。似此前车之鉴,定当后车之覆。故而要在国家没有动乱的时候,提前控制处理;在朝廷没有危险的时候,预先保护国家。人没有固定的心愿,而对“仁”则有固定的希望。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积怨。隋朝的教训近在咫尺,我们不能不省察。人无远虑而必有近忧者也,吾皇是有道明君,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张文瓘的慷慨上疏,使高宗皇帝顿然醒悟,这才是作为一个忠臣对待圣上应有的态度。遂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黄金千两,以示褒奖。因为张文瓘的谏言在终止土木工程的同时,又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的养马。此次上疏,提高了张文瓘在高宗心目中的位置,遂改任张文瓘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并兼任大理寺正卿。不到十几天,断疑案四百余件,而且没有一起误判的冤案,被判罪的人心悦诚服,没有半点怨言,实乃奇迹。

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得知后,互相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马上康复,以便处理政事。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

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任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的消息,人人惋惜,个个落泪,可见张文瓘深得人心的程度。

张文瓘慎思守志,严以律己,平时性格严正,不曾有半点笑容。对于朝廷各部的奏章,向来用心纠举驳正,不曾有半点疏漏。故而,皇帝把许多政事委托给他。对于其它的奏折,如果没有张文瓘的亲笔批示,高宗便会置之不理。有人戏曰:张文瓘是大唐高宗第二,没有他,大唐危矣!

高宗仪风二年(公元年),一代名相张文瓘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

死后高宗皇帝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为“懿”。又因张文瓘生前辅佐皇帝能够尽忠尽孝,其精神可嘉,特颁诏书,命其陪葬昭陵,让他安葬在唐高宗的父皇唐太宗李世民的坟边,使其继续为大唐皇室尽忠尽孝。这是封建帝王对开国元勋、辅国元老死后的最高待遇.   由于昌乐有张文瓘曾任宰相,显贵无比,被唐朝列为“十柱国”之首位,成为当时最为显赫的郡望。张文瓘的后人也以“昌乐世泽,唐相家声”而引以为荣,世代流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zjdwj.net/gmcs/25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