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之说,所以水灾后可能会出现多种传染病,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01
经肠道感染的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食物中毒、甲型肝炎、戊性肝肝等。
02
经皮肤感染的传染病:
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红眼病等;
03
经蚊子传播的传染病:
疟疾、乙型脑炎等;
04
经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
怎么做好个人防护?
1.洪水过后,水淹的住户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理,要及时清除室内外淤泥、垃圾、积水,搞好环境卫生,可使用石灰水喷洒;
2.要防蚊虫叮咬,采取有效办法杀灭蚊虫、苍蝇、老鼠;
3.要开门、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4.注意饮水卫生,不要喝生水。杀灭饮水中致病菌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煮沸。
5.在食用食物时一定要煮透、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酒泡、盐腌后食用。不要食用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食用被洪水淹死的家禽家畜,要深埋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洪灾期间尽量减少与洪水接触机会,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垃圾;
7.清理淤泥、积水时,要避免长时间裸脚接触淤泥、污水,防止皮肤病。
中医药防疫
一、湿疹:
1湿热浸淫证
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除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
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赤芍12g、地肤子15g、白鲜皮10g、马齿苋30g、车前草15g、生甘草5g。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外用药:
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等,外涂炉甘石洗剂。
糜烂渗出者,用苦参、马齿苋、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烂外敷;或皮肤康洗液(稀释1:50)外洗。擦干后外用植物油调黄柏面30g、青黛面30g、寒水石面15g等外用。
2
脾虚湿蕴证
主症: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体胖、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除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
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炒薏米30g、白术10g、滑石20g、防风10g、黄柏10g。
常用中成药:二妙丸或四妙丸合参苓白术丸等。
外用药同湿热浸淫证。
二、腹泻:
1寒湿中阻
主症:泄泻清稀,甚至为水样便,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
藿香10g、厚朴10g、姜半夏10g、苍术15g、茯苓20g、草豆蔻10g、白芷10g。
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十滴水、保济口服液、附子理中丸等。
食疗方:大蒜、生姜适量。
2
湿热内蕴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或有脓血便,肛门灼热,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葛根15g、黄芩15g、黄连10g、白头翁15g、马齿苋30g、白芍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
常用中成药:枫廖肠胃康、葛根芩连微丸、香连片等。
食疗方:大蒜、马齿苋适量。
三、感冒:
1暑湿证
主症:身热,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闷恶心,小便短黄,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湿解表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藿香10g、佩兰10g、香薷10g、厚朴10g、姜半夏10g、黄连9g。
中成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水)、保济口服液。
2
风热证
主症:身热,汗出不畅,头痛,咳嗽,痰粘或黄,咽喉干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
金银花15g、连翘15g、荆芥9g、桔梗6g、板蓝根15g、炒杏仁10g、薄荷6g(后下)、生甘草6g。
中成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发热者用瓜霜退热灵胶囊。
3
风寒证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发散风寒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
炙麻黄6g、荆芥10g、白芷10g、炒杏仁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5g。
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散寒解毒口服液。
1.注意避风寒、劳逸结合;
2.食疗:生姜、葱白、大枣煎服或泡服;姜糖水;鲜鱼腥草煎服、凉拌;鲜马齿苋煎服、凉拌。
(以上文章内容源自于综合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了解健康养生知识
获取最新优惠咨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