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怎么艾灸感冒的艾灸治疗方法,记得收

文章来源:感冒_感冒预防_感冒预防与治疗   发布时间:2016-12-21 9:52:52   点击数:
  

1病症概述

感冒是感受风邪病毒而致鼻、鼻咽、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又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之分。前者是由感受风邪所致。后者则是由感受时邪而得。临床常见证侯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为特征。在易感季节,发病率甚高,尤其是流感,每因病毒变异,人群抵抗力低下时更有强烈的传染性,常可引起广泛流行。

2病理阐述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由于感受以风邪为主的外邪所致,故感冒俗称“伤风”。当气候突然变化,冷暖失常时,或起居不节、劳累过度、汗出当风时,风邪最易侵袭人体而发病。

“风为百病之长”,一般风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首先先伤及肺卫,出现表证。风邪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常夹杂着其他外邪一同侵犯人体,如寒、暑、湿、燥、热等。

另外,四季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应寒而反暖,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这种气候突变、寒温失常的情况,也正是风邪兼夹时令之气侵入人体发生感冒的致病因素。

感冒虽属外感时邪而得,但与人体的自身的健康状况不无关系。《内经》中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证治汇补》亦云:“有平昔元气虚弱,表腠疏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人体卫外功能的强弱,禀赋素质的阴阳偏差,是病与不病,或同病而异症的根本原因。

3灸疗辨证

风寒型:症状表现——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微热或不热,无汗,鼻痒频嚏,鼻流清涕,鼻塞声重,喉痒咳嗽,痰白清稀,头痛,遍体关节酸楚。舌苔白,脉浮紧。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每日灸1-2次。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日灸1-2次。

③葱豉糊敷灸:取生姜60g,豆豉10g,食盐30g,葱白适量,将诸药捣碎成糊状备用。施灸时可将新捣制的药糊贴于脐窝(神阙),先用塑料布覆盖,再用纱布固定,最后以热水袋热敷其上。每日可换敷2次。

④白芥子敷灸:白芥子60g,研成细末备用。敷灸时取细末适量,用鸡蛋清调成糊状,贴敷神阙穴或大椎穴。

灸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主要取足太阳、手太阴、督脉经穴。灸疗处方肺俞、风门、大椎、列缺、风池、神阙。随症加穴

①鼻塞者,加迎香;

②喉痒者,加天突;

③头痛者,加合谷;

④无汗者,加大杼。

方义说明肺俞、风门疏调太阳经气,散风寒解表邪;大椎为诸阳之会,为解表退热要穴;列缺为手太阴络穴,擅长宣肺气;风池为阳维、足少阳会穴,阳维主阳主表,能疏解表邪,止头痛。风寒一去,则感冒诸症自除。

风热型:症状表现-发热较高,稍恶寒,鼻塞流浊涕,咽痛喉痒,咳嗽痰黄,多汗,口干欲饮,头痛而胀。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咽红或乳蛾肿大。

灸疗方法:

①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采用提插泻法,然后针上加灸,每穴2~3壮。

②薄荷敷灸:取薄荷、荆芥、淡豆豉各10g,共研细末,水调或蜜调成糊状,贴敷大椎穴或神阙,纱布固定。

③避瘟散敷灸:取绿豆粉g,白芷30g,生石膏g,滑石30g,麝香3g,甘油45g,薄荷水36g,先将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再兑入后4味药,调匀密贮备用。敷灸时将1g药粉用冷水或白酒调膏,分别敷贴于囟会、太阳穴上,以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5次为1疗程。

灸疗原则疏风清热解表。以取手阳明、督脉经穴为主。灸疗处方曲池、合谷、大椎、外关、尺泽、神阙。随症加穴

①鼻塞涕多者,加列缺②头痛甚者,加风池。

方义说明合谷、曲池分别为手阳明原穴和合穴,手阳明与手太阴相为表里,二穴合用清热疏散表邪;大椎属督脉,亦能解表退热;神阙属任脉,能“主治百病;外关为手少阳之络,通于阳维,能疏风清热;尺泽为肺经合穴,能清肺热。诸穴配用共奏疏风清热之功。体虚型:症状表现——经常鼻塞流涕,恶风寒或发热,头痛鼻塞,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色少华,饮食不香,舌质淡,脉濡;或形体消瘦,午后发热形寒,咽痒咳嗽少痰,痰白,头昏心悸,纳呆,舌质红,脉细数。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

②针上加灸:每次取2~3穴,针用补法,然后加灸。每穴灸3~4壮。

灸疗原则益气解表或益阴解表。常用背俞穴,任脉及足阳明经穴。灸疗处方肺俞、膏肓俞、气海、足三里、太溪。随症加穴参考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处方,根据病情选用。方义说明肺俞为肺气聚集转输之所,肺合皮毛;膏肓俞为治虚劳之要穴。灸肺俞、膏肓以培补肺气,灸气海、太溪以充脾肾之气,加之足三里健脾胃、养阴血,再结合疏解表邪之穴同用,感冒自会康复。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1.《素问?骨空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大风汗出,灸譩譆。

2.《甲乙经》

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

3.《外台秘要》

崔氏方:崔氏疗伤寒始得一二日方,便可灸顶三壮,又灸大椎三壮,各加至五壮益良,用之验。

4.《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盘石金直刺秘传:伤寒寒战不已:曲池补、关元灸、针补。

5.《神应经》

伤寒部:阴证伤寒,灸神阙二三百壮。

6.《针灸集成》

卷二:阴症伤寒,弥留不能退热,乃中气不足之致,脐中百壮,不愈加灸五十壮。或填盐炼脐。

7.《古今医统大全》

卷七:少阴发热,宜灸下穴:太溪。恶寒,关元灸。恶风,风池、风府宜刺。

8.《医学入门》

附杂病穴法:伤寒……。唯阴症多灸关元穴最为妙。

现代灸疗文献

1.流感独灸大椎治疗21例曹仁和江苏中医杂志,(5):33

治疗方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每天2~3次。初起者灸1~2次便可控制,一般灸2~3天可治愈。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表,温灸大椎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通督解表之功。但风热者禁用。

治疗结果:治疗24例,21例获显效。

2.独灸大椎穴治疗风寒感冒32例刘佩云王惠香山东中医杂志,15(5):

治疗方法:灸法组:取穴:大椎穴。方法:患者俯卧或端坐低头,医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灸至皮肤红晕略有灼痛感为宜。初期患者灸1~2次便可控制,一般灸1~2天可治愈。针刺组:取穴:大椎穴。方法:患者取俯卧或俯伏坐位,医者取30号1.5寸长毫针在第7颈椎棘突下向上斜刺约0.8~1寸深,留针20分钟。每日1~2次。效果不佳时配用风池穴。初期患者针刺3次左右可控制症状,一般需3~5天左右可冶愈。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治愈:1~2次治疗后,感冒症状全部消失;显效:1~2次治疗后感冒症状明显减轻,3天内症状消失;有效:2~3次治疗后,感冒症状减轻;无效:3~4次治疗后,感冒症状无明显改善。灸法组:32例,治愈26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治愈率81.3%,总有效率96.9%。针刺组:31例,治愈17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7例,治愈率54.8%,总有效率77.4%。

3.隔姜灸治疗感冒愈后背部“透冷气”感郭之平山东中医杂志,21(12):

治疗方法:厚度约0.3㎝姜片,用针在其中央部扎20~30个孔,以利于药力透达穴位。做大艾炷置其上并捏实,点燃后用手背感觉到姜片下面温热时,下垫2层小纱布放置于患者穴位上,病人感觉发烫时,将姜片轻轻抬起,调节到感觉热气向里透达而且能耐受为度。每穴灸2壮,换穴同时更换新姜片。取穴:风门、肺俞,均为双侧。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29例中,治愈20例,占68.9%;显效4例,占13.8%;好转3例,占10.3%;无效2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认为隔姜灸风门、肺俞二穴可鼓舞太阳之气,祛除留恋之寒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Tel: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多少钱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zjdwj.net/zysx/15959.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