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少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头身不适,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等为特征。又称伤风。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风论篇》中首先提出“伤风”之名,并叙述其症状。《仁斋直指方》最早提出感冒病名。谓“感”为“感受”,“冒”为“触冒”,提示了其外感特征。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尤其当季节变换、温差太大时更易发生。
本病发病率为儿科疾病首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少儿。
少儿感冒的特点为易于夹痰、夹食滞和夹惊。
感冒可分为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普通感冒为不能耐受一般的环境变化,病邪轻浅,易于康复,以肺系症状为主,不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触冒时邪疫毒所致,病邪较重,多兼有全身症状,传变迅速,甚至危及生命,具有流行特征。
西医学之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可归属于此类。
少儿感冒的病因有外感因素和正虚因素。
外感因素指感受外邪。外邪以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有感受时行疫毒所致。
内伤因素指正气的强弱。人之防御能力主要在肺与卫。卫气布于体表,温分肉,开合腠理,卫气固密,邪气难于入侵。肺为五脏之华盖,通过鼻与咽喉与外界息息相通。外界气候的任何变化都首先由肺所感知并调节。若正气不足,肺卫失调,腠理不密,则邪气易于入侵而为感冒。
由于邪气侵入,正邪相争,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为肺之门户,外邪侵袭,咽喉闭郁,可见咽喉红肿。肺为娇脏,邪气侵入致其清肃失司,则见咳嗽、咯痰等症状。鼻为肺窍,外邪壅塞,则见鼻塞、喷嚏、流涕等。风为百病之长,常与寒、热、暑、湿、燥等病因相合,病理演变为风热证、风寒证、暑湿证和温燥、凉燥等不同类型的感冒。
少儿感冒之后,因肺脏受邪,失于清肃,津液凝聚为痰,壅结咽喉,阻于气道,加剧咳嗽,此即感冒夹痰。少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响中焦气机,运化无力,乳食停积不化,出现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等,此即感冒夹食滞。少儿神气怯弱,感邪之后热扰肝经,易导致心神不宁,生痰动风,出现一时性惊厥,此即感冒夹惊。
部分少儿禀赋不足,卫外功能特差。每于气候变化,或稍有不慎则感受外邪出现症状。若每年感冒次数在8次以上,则称少儿反复感冒。
一、有气候突然变化及伤风受凉史,或与感冒患者接触史,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
二、临床常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发生高热惊厥等症。
三、舌脉与指纹:风寒感冒可见舌苔薄白,脉浮紧,3岁内小儿指纹浮红;风热感冒可见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3岁内小儿指纹浮紫。
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一、辨证要点
感冒辨证可从发病情况、全身及局部症状着手。冬春多风寒、风热及时行感冒,夏秋季节多暑邪感冒,发病呈流行性者为时行感冒。感冒日久或反复感冒则多为正虚感冒。除常证外,辨证时还应结合辨别夹痰、夹食、夹惊的兼证。
二、治疗方法
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风寒感冒者应疏风散寒,辛温解表;风热感冒者应疏散风热,辛凉解表;反复感冒者应扶助正气,固表和卫;夹痰者宣肺化痰;夹滞者解表消食;夹惊者镇惊熄风。因少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汗不宜太过,以免耗损阴液。易感冒之少儿应在感冒治愈之后及时调理,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三、基本手法
[处方]开天门(2分钟),分推坎宫(2分钟),运太阳(2分钟),揉耳后高骨(2分钟),拿风池(2分钟),揉膻中(2分钟),揉肺俞(3分钟)。
[方义]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分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运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镇静安神,止头痛;拿风池,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五种手法合用可疏风解表、镇静安神、止头痛。
揉膻中: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揉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两种手法合用可清肺化痰,理气止咳。全方共起疏风解表,宣肺化痰,理气止咳,止头痛的功效。
四、分型论治
1、风寒感冒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喉痒,咳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恶寒头痛;风寒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鼻塞流清涕,咳痰清稀,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为风寒征象。
[治法]疏风散寒解表。
[处方]基本手法加推三关1分钟,掐揉二扇门2分钟,揉一窝风3分钟,分手阴阳1分钟,揉迎香1分钟,拿肩井2分钟。
[方义]基本手法能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止头痛;推三关,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益气活血;掐揉二扇门,发汗解表,退热散寒;揉一窝风,温中行气,发散风寒,通经络,利关节;分手阴阳,疏风解表,调和阴阳,虚寒证阳穴应重推、多推;揉迎香,通宣肺气,宣通鼻窍;拿肩井,宣痛气血,发汗解表。全方疏风散寒,辛温解表,祛痰止咳。
2、风热感冒
[临床表现]发热重,恶风,有汗而热不退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固。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而有汗出;风热上乘,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皆风热征象。
[治法]清热解表
[处方]基本手法加清天河水2分钟、揉小天心2分钟、清肺经3分钟、退六腑1分钟、捏脊2分钟。
[方义]基本手法能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止头痛;清天河水,清热解表,泻火除烦;揉小天心,能清热邪,镇静安神;清肺经,退六腑以清肺热,顺气止咳;捏脊扶助正气,健脾胃,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全方疏风解表,清热除烦,理气化痰,宣肺止咳。
3、反复气虚感冒
[临床表现]患儿常常每月至少感冒一次或一年感冒8次以上,少儿往往有自汗或动则汗出,或体力明显缺乏,稍活动后就感疲劳不适,或伴有胃口欠佳,大便偏稀。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体质虚弱或胎气不足,出生后喂养不当所致。正气不足,所以卫外不固,稍有外邪侵袭即易感冒;正气虚,不能固摄汗液,故自汗或动则汗出,或体力明显缺乏,稍活动后就感疲劳不适;少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久之肺脾气虚、营卫不和,故胃口欠佳,大便偏稀。
[治法]益气健脾,固表和卫。
[处方]补脾经5分钟、补肺经5分钟、补肾经5分钟、揉外劳宫3分钟、推三关1分钟、揉板门3分钟、捏脊1分钟、摩腹3分钟、揉足三里3分钟。
[方义]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补脾、肺、肾之气,培补元气,益气健脾;揉外劳宫温经散寒;推三关,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益气活血;揉板门、揉足三里、摩腹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捏脊扶助正气,健脾胃,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全方培补元气,益气健脾,固表和卫。
4、感冒兼证
(1)夹痰
[临床表现]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脉浮数而滑。
[证候分析]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为风寒,痰黄粘稠为风热。
[治法]偏于风寒者疏风散寒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清热解表,清肺化痰。
[处方]风寒感冒证处方或风热感冒证处方加清肺经3分钟、分推肩胛骨2分钟。
[方义]方中清肺经能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分推肩胛骨,调肺气,宣肺止咳化痰,以扶正祛邪。
(2)夹食
[临床表现]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
[证候分析]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升降失司则呕恶、纳呆、泄泻;食积化腐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苔垢腻脉滑为内有积滞之象。
[治法]解表,消食导滞。
[处方]基本手法加揉板门5分钟、运内八卦2分钟、推四横纹3分钟、分腹阴阳3分钟。
[方义]方中揉板门健脾胃;运内八卦理气利膈,除滞消食;推四横纹,调中气,消胀满;分腹阴阳健脾和胃。全方配合基本手法可疏风解表,消食满,健脾胃。
(3)夹惊
[临床表现]兼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
[证候分析]少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感受外邪,心神失宁故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而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为心肝热象。
[治法]解表清热,镇惊熄风。
[处方]基本手法加揉小天心5分钟、清肝经3分钟、补肾经5分钟、揉二马3分钟。
[方义]方中揉小天心、清肝经能解表清热,镇惊安神;揉二马、补肾经滋阴补肾。
五、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柴胡冲剂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2、清开灵冲剂主要用于时行感冒。
3、小儿回春丹主要用于感冒夹惊。
4、小儿金丹片主要用于感冒夹惊。
5、玉屏风口服液主要用于复感证肺卫不固证。
(二)单方验方
1、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3~5片。浓煎后加糖适量。用于风寒感冒。
2、豆豉15g,葱白10cm,生姜3片,水煎热服,取微汗,用于风寒感冒。
3、白茅根、芦根各15g,葱白10cm,水煎代茶饮,用于风热外感。
4、鲜芦荟20g,生吃,细嚼慢咽,用于咽喉肿痛。
5、生姜红糖茶生姜10克,红糖适量。将生姜切片,用沸水浸泡,加入少量红糖,代茶饮。能散寒解表,温肺止咳,增进食欲,治疗风寒感冒。?
(三)药物外治
香薷、柴胡、厚朴、扁豆花、防风各30g,银花、连翘、豆豉、鸡苏散、石膏、板蓝根各50g。煎水ml,稍冷沐浴。1日1~2次。用于暑邪感冒。
(四)食疗方药
1、梨粥鸭梨3个切碎,水煎半个小时后去汁与大米适量煮粥,趁热食用。对少儿风热感冒兼咳嗽这尤宜。
2、绿豆粥绿豆50克,粳米克,冰糖适量。将绿豆、粳米洗净煮粥,待热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食用。能清热解表、祛暑利湿,是治疗暑湿感冒之良药。
3、葱白神仙粥葱白5~7根,生姜4片,糯米60克,米醋适量。将生姜刮皮洗净切丝,葱白洗净切粒。把糯米洗净,与生姜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小火煮成粥,再放入葱白煮沸,调味,然后调入米醋,稍煮即可。有解表、通阳,治疗伤寒头痛、腹痛之功效。
4、黄芪生姜大枣粥黄芪15克,大枣15克,生姜3片。将黄芪洗净切片,生姜、大枣洗净,一同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即成,饮汤即可。能增进食欲、散寒解表,是治疗风热感冒的良药。
5、青椒炒豆豉青椒克,豆豉克,食油、精盐各适量。先分别炒青椒及豆豉,再将青椒与豆豉拌匀略炒,调味即可。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疗伤寒热病、寒热头痛之功效。
一、预防
(一)注意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二)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尤其气温突变时。勿长期衣着过暖。
(三)冬春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
(四)流行时可注射流感疫苗。
(五)流感好发季节用食醋2~5ml/m3空间,加水1~2倍,加热至全部汽化熏蒸。每日1次,连用数日;或用金银花、贯众各15g水煎分服。
二、护理
患儿越小,护理愈显重要。患病期间,多饮开水,避免剧烈活动,给予易消化食物。高热患儿及时物理降温,做好口腔护理。
一、患儿田××,男,三岁。年冬随其母从新绛县来运城探亲,夜间突发高烧,经街道诊所打针、服药、高烧仍不见退,急来本处求医。
经查:患儿体温39℃,鼻寒、头痛、咳嗽、无汗、微恶风寒,脉浮紧,舌苔薄白,诊断为外感风寒。
治法:清热降温,透汗解表。
取穴:揉小天心、揉一窝风、掐二扇门、分阴阳、清肺、逆运内八卦、清板门、推四横纹、掐合谷、揉二马、清天河。
上述手法揉小天心、揉一窝风、补肾水、清板门、分阴阳等穴为主,其它穴配用。施术半小时后,患儿体温下降,症状缓解,要水喝,又当即撤尿,次日复诊时。体温正常,乳食增进,欢乐玩耍,病愈。
二、患儿李××,女,二岁半。住运城槐树凹村,其父母于年10月来本所求医,代诉:小女患病多日,服药多次,体温低热一直不退,乳食不进,睡不安宁,有时昏迷,哭叫头痛。
经查:该女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微汗,口唇干燥。色赤,咽干色红,舌苔薄色黄。脉浮数,伴有咳嗽,诊断为因邪热燔盛,外感风热症。
治法:清热解表,滋阴补肾。
取穴:揉小天心、揉一窝风、补肾水疏风解表,发汗透邪;清天河、清板门、滋阴泄火,清除肠热;分阴阳,调节平衡;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和中健胃,增进饮食;清肺金、退下六腑,顺气化痰,润燥通便,退体温;揉二马、揉小横纹,止咳保肺,利湿利尿。按上述手法分别操作后,症状缓解退烧,大小便正常,饮食增进,次日复诊,症状消失,饮食如常。
三、患者薛××,女,二岁半,住运城市商业局家属院。年8月就诊,其母代诉:小女发病几天来,哭叫不宁,咳嗽痰喘,吐物酸臭,便物色绿。
经查:患儿面色青紫,寒热往来,气逆,舌尖色赤,小便短少,大便稀溏,不时声叫腹痛,诊断为风寒,风热感冒,夹痰、夹食、夹惊并发。
取穴:揉小天心、揉一窝风,疏经通络,解邪热,调营卫,退体温;补肾水、清天河、清板门、助阴泄火,化痰保肺,清膈热;逆运内八卦、清肺金、宽胸利膈、顺气化痰;揉合谷,清咽喉,降气逆,止呕吐;捏挤天突穴解郁消炎,止咳频作;推四横纹、揉小横纹、揉二马、止咳利喘,利湿利尿。依上法推拿后第一天晚间咳嗽痰喘的症状基本消失,继又推拿三次后病愈。
四、患儿裴××,男,四岁,年4月2日诊。高烧持续不退,服药打针无效,体温41℃不降。
经查:患儿面红、唇赤,舌苔黄腻,小便赤涩。
治法:清热降温,滋阴透汗,退烧。
取穴:开天门、推坎宫、揉大阳、揉小天心、清天河水、推三关、退下六腑、掐合谷、精宁、平肝、清肺、清小肠、补脾土、补肾水、掐揉二扇门。经上述推拿后,当即烧退,建状消失病愈。
一、患儿冯×,女,十一个月,其母在地委机关工作,于年3月31日诊。代诉:感冒,发烧,流清鼻涕,注射过庆大霉素、安痛定,经查体温39.1℃,大便溏,色绿,日/3-4次,睡时露睛,小便赤涩,舌苔薄白,指纹紫红入风关。
请列出其治法及取穴。
二、患儿傅××,男,一岁四个月。年元月17日诊,其父代诉,患儿发烧,曾在解州打过退烧针,回来后烧退,下午睡觉起来又开始发烧,尿赤。经查:体温39.2℃,面红,舌红,脉纹紫。
请列出其治法及取穴。
一、《小儿药证直诀·伤风》:“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
二、《幼幼集成·发热证治》:“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
三、《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编孙德仁。
四、《育儿保健临床推拿三百例》山西教育出版社,主编杨钊。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点文章